9月3日,在贊皇縣任家洞村,棗農宮軍建望著自家30畝已進入盛果期的酸棗林,心里美滋滋的:“現在不著急摘,過了白露再說。”曾經,宮軍建是酸棗搶青隊伍中的一員,如今他明白了“心急吃不了熱豆腐”的道理。
2021年,贊皇縣依托18萬畝野生酸棗資源,在原有大棗產業基礎上進行“二次革命”,大力發展酸棗仁產業,為老百姓找到一條致富新路。自那時起,贊皇縣開始全面治理酸棗搶青亂象,正是這一舉措讓宮軍建的思想“轉了彎”。
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,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具有內在一致性。“搶與不搶,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發展理念。放任搶青,短期內或許有收益,但從長遠看,會嚴重破壞野生酸棗資源,最終阻礙產業健康發展。”贊皇縣特色產業集群發展中心副主任丁彥斌表示,“早在產業起步之際,縣委、縣政府就算清了這筆‘綜合賬’。”
起初聽說縣里要治理酸棗搶青,宮軍建不以為意,仍跟隨大伙兒上山搶青。但他很快發現,辛苦摘來的酸棗無人問津。當時在縣里引導下,全縣相關企業也達成共識:不在白露之前進行任何收購、銷售。
酸棗搶青無非是為一個“利”字。從2022年起,贊皇縣陸續建起10個大棗改接酸棗示范基地,并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更多農戶增收。“酸棗樹上全是刺,以前為了搶青,有人甚至連樹干都鋸下來,弄得滿山狼藉。毀了樹、破壞了生態不說,一天最多也就掙50元錢。”宮軍建告訴記者,“現在我等到白露之后采摘酸棗,再賣給收購企業,平均一畝地能掙1萬元哩!”
宮軍建還補充說:“如今搶青的人越來越少了,不少人還種起了酸棗樹。有時候大家再聊起當年搶青的事,都覺得不應該。”
近年來,贊皇縣還開展野生酸棗資源普查工作,劃定了保護區。2024年,贊皇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《關于加強野生酸棗資源保護的決定》,首次以決定形式對野生酸棗資源保護作出立法性專門規定,在全國同行業領域中尚屬首例。
多措并舉之下,贊皇縣治理酸棗搶青亂象頗有成效。“搶青越少,酸棗仁品質就越有保障。經專業機構檢測,目前贊皇酸棗仁的斯皮諾素含量平均為0.12%,高出標準含量50%;棗仁皂苷含量平均為0.08%,高出標準含量160%。”贊皇酸棗仁行業協會會長翟海方說。如今,贊皇縣與以嶺藥業、神威藥業、國藥集團等多家知名藥企達成長期合作,全縣酸棗仁年交易量近7000噸,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0%,年產值超50億元。